时间:2025-07-07 12:26:41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百科
转自:北京商报试点两年,双集中的供地方式迎来优化。2月2日,一份落款为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市、县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年度供地计划
转自:北京商报
试点两年,双集式迎双集中的中供供地方式迎来优化。2月2日,地模一份落款为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双集式迎《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市、中供县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年度供地计划,地模分批次公开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拟出让地块的双集式迎详细清单。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中供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同时,地模详细清单内的双集式迎地块,在公开的中供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这意味着试点两年的地模双集中供地模式迎来转变。
业内分析指出,双集式迎转变不代表要取消集中供地,中供更为灵活的地模供地方式和节奏,将更符合“销售市场活跃-投资拿地活跃”的逻辑。
根据形势“调整和优化”
《通知》的核心要点是“推进供应信息公开”。《通知》明确,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限制。同时,详细清单内的地块,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这意味着试点两年的双集中供地模式迎来转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实际上是对过去集中供地模式的修正。2022年集中供地工作推进中,过于密集的供地,导致房企拿地的准备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终导致对于地块的情况掌握不到位,也影响了投资拿地的策略。政策明确了3个月的缓冲期,实际上是希望地块信息为房企和市场所消化,本质上也是希望土地供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做紧密的对接。
在严跃进看来,政策内容不代表要取消集中供地,而是要对集中供地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了供地思路兼顾短期矛盾和中长期制度安排需要。虽然今年1月份各地投资拿地依然比较疲软,但随着“销售市场活跃-投资拿地活跃”的逻辑线更加清晰,后续各类企业依然会有积极拿地的动作。
“并非‘取消’,而是根据形势‘调整和优化’。”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集中供地是长效机制,不能因市场低迷就退出。集中供地的本源,一方面是疏通供需双方的信息,引导各方预期,避免抢地导致地价推动房价,导致资金大规模涌入楼市;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土地合理定价,纠偏地方无序的土地财政行为,并通过强化信心披露和供地规则,倒逼熟地出让,降低开发商拿地无序的成本。
部分城市此前已放宽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实施住宅用地“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但事实上,此前已有部分城市打破了集中供地次数的限制,改为一年四次或多次的集中供地,更有城市暂停了集中供地模式。
据了解,北京、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于2022年纷纷推出五批次集中供地,武汉在2022年更是上架了六批次集中供地。
2022年10月,江西住建厅发文,将持续完善房地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力争将南昌从“集中供地”城市名单中调出。此外,22个试点城市中的长沙也于去年官宣土地推介方式将进行调整,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2023年开年,天津首次单独挂出1宗涉宅用地。
中指研究院土地市场研究负责人张凯在“中指市场形势及企业研究成果分享会”上介绍,回顾2022年22城集中供地来看,计划完成率不足六成。对于2023年土地市场走势,业内人士预计并不乐观。其中,市场热度仍将持续分化,安全应成为今年房企选择城市的重要标准。在土地规则上,各地采取多次分散供地,优化供地条件,降低参拍门槛。
李宇嘉指出,集中供地模式是在疫情后开始推的,主要是应对当时高地价及新一轮楼市上涨。同时,从那时开始,也开启了一揽子长效机制建设。当对房企定向去杠杆、要求自有资金拿地,全面打掉“前融”时,通过集中供地(一天内完成十几宗地块出让)控制源头上抢地、诞生高地价的必要性,已下降了很多。但后续商品房市场下行,回款走低,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此时继续沿用集中供地,在很多城市甚至导致大面积流拍,恶化市场预期的同时,此前出让的高价地也无法开发了,甚至计提坏账准备。
此次《通知》也明确,各地要将住宅用地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以及对应的住宅建筑面积,作为测算下一年度供地计划总量的参考。要“因城施策”安排计划总量,凡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长、土地流拍率高、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城市,应当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其中已供应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积超过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5倍的城市,应当从严压缩计划规模直至暂停供地。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多家投行警告:明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美国或陷入衰退2025-07-07 11:27
陕西:预计到2025年 全省氢能全产业链规模将达1000亿元以上2025-07-07 11:14
144个项目获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共计1500万元2025-07-07 10:56
前海开源基金市场快评:市场大涨 防疫措施优化 市场行情或将进一步发酵2025-07-07 10:38
高瓴资本系清仓式减持良品铺子,公司股价午后一度上演准“地天板”2025-07-07 10:38
台积电下调资本开支,半导体指数离底部还有多远?2025-07-07 10:16
集运费明显下滑后 全球供应链挑战依旧存在2025-07-07 10:15
安徽推动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5年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2025-07-07 10:04
下月开始!深圳医保个人账户迎“巨变” 这些担忧靠谱吗?2025-07-07 10:03
国内首个吸入式抗生素上市,由钟南山团队主持临床研发2025-07-07 09:54
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杜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将专门增加对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措施2025-07-07 12:17
中美商会总裁何迈可:在华美企看好中国市场继续开放的投资机会2025-07-07 12:16
颜宁回应研究方向正被AI取代:AI基于其科研数据进行预测2025-07-07 11:47
国家卫健委:对入境人员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2025-07-07 11:42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投资经理手记:全球股市市盈率和风险溢价比较2025-07-07 10:59
证监会、国资委: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投资2025-07-07 10:53
扎克伯格,何以至此?2025-07-07 10:34
李斌的悲壮与乐观2025-07-07 1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云集,专家学者无界对话共同仰望星空2025-07-07 09:59
大和:重申瑞声科技买入评级 目标价上调至19.6港元2025-07-07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