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花椒财经 文 | 鸟叔 这几天,实而不控久未露面的蚂蚁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拍到在泰国看泰拳、集团品尝街头美食,表决一副悠哉悠哉的调整大疑样子。 同一时间,问无他所控制的实控正酝酿着一场巨变。 1月7日,人还蚂蚁集团公布了公司整改的实而不控最新举措:马云表决权由53.46%降至6.2%,不再是蚂蚁公司实控人,并与井贤栋等人解除一致行动人协议;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集团董事会独立董事过半数…… 在监管的表决引导下,蚂蚁集团这两年做了许多改变。调整大疑此次调整,问无基本在业界预料之中,实控也将有益于蚂蚁集团的稳健发展。 但此次调整也给市场留下了许多悬念和疑问,需要蚂蚁集团未来一步步进行解答。 【1】、 无实控人,还是“实而不控”? 此次调整不涉及股权变化,只涉及控制权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马云不再是蚂蚁集团实控人,公司为无实控人状态。 但从调整后的架构来看,控制权的变化,影响可能还是面大于里。 调整后,持股约6%的马云虽然不再是实控人,但作为一手创造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的人,其在蚂蚁集团的影响力必然远超6%。 尤其是调整后,井贤栋、倪行军等人,都曾是阿里巴巴时期马云的老部将。分别持有杭州星滔20%股权的韩歆毅、张彧等人,或多或少都与阿里巴巴存在关联关系。 比如张彧是蚂蚁集团副总裁,其于2015年11月加入阿里巴巴,曾任阿里巴巴财务副总裁、阿里健康非执行董事等职。 韩歆毅是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2011年就加入阿里巴巴,曾担任企业融资部资深总监。 换句话说,控制蚂蚁集团的仍然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内部人士。这次调整,无非是把控制权从马云手中,换到了“马云和他的同事”手中。 从业务角度来看,蚂蚁集团的诸多业务均起步于阿里巴巴体系,核心产品更是高度与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绑定。 按照招股书,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之间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协议。包括《股权和资产购买协议》《支付宝商业协议》《交叉许可协议》《数据共享协议》《商标协 议》《中小企业贷款合作框架协议》《共享服务协议》等。 这些协议几乎是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业务稳定的基础,短期内很难改变。 蚂蚁集团既然无法与阿里集团实现切割,马云作为两个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影响力就将是长期存在且巨大的。 【2】、蚂蚁集团还要整改什么? 对于此次调整,有人乐观地认为,蚂蚁集团的整改已接近尾声。 但根据央行2021年4月披露的信息,蚂蚁集团的整改方案共包括5个方面,具体如下: 其中,前三点分别涉及到蚂蚁集团的三大块业务:消金、征信和金控。 这两年,蚂蚁集团三大块整改工作虽然都在推进,但我们能看到的实质性进展,基本都来自消金板块。征信和金控实际卡壳已有一段时间了。 征信方面,2021年底,央行受理由蚂蚁集团与杭州国资组建的钱塘征信个人征信业务申请。 按照《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央行自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依法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但一年多过去,钱塘征信并仍无进一步消息。蚂蚁集团离拿到个人征信业务牌照有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蚂蚁集团的金控牌照存在类似的问题。 早在2020年9月,蚂蚁集团就曾表示,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2021年4月,蚂蚁集团再次表示,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蚂蚁集团虽然积极主动,但金控牌照却不是那么好拿的,截至目前国内金控牌照也寥寥无几。 蚂蚁集团要拿到金控牌照,前提必然是旗下各项业务已经整改完成,全部进入规范运营并接受监管的状态。 这需要蚂蚁集团在整改上取得更多的实质性进展。 【3】、实控人变更后,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外界对于蚂蚁集团此次表决权调整最主流的解读是,为蚂蚁集团恢复上市铺平了道路。但看完前文分析,不难发现,这或许有点一厢情愿了。 主要业务尚未持牌,蚂蚁想要重启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后续取得征信、金控两大牌照后,再谈重启IPO可能还靠点谱。 退一万步讲,按照A股现行审核标准,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于IPO而言本身就是不利因素。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申请上市的准入资格就包括“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科创板和港股亦有类似规定。 蚂蚁集团短期内能不能IPO,就要看它能不能成为“特殊案例”了。 事实上,关于蚂蚁集团重新上市,证监会去年6月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2022年6月9日,媒体报道称“证监会成立工作组评估蚂蚁集团重启上市”。证监会直言,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评估和研究工作,但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这说明,监管并未限制蚂蚁集团上市,只是要求企业合规、合法,减少风险。 当时蚂蚁集团也表示,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专注落实整改工作,目前没有启动IPO的计划。 2020年的蚂蚁集团IPO能够大开绿灯,下一次还能一路绿灯吗? 【4】、重新上市能获多少估值? 最后要探讨的,是蚂蚁集团的估值问题。 即便蚂蚁集团IPO能够恢复,当前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尤其是蚂蚁集团自身经营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势必会影响蚂蚁集团的估值。 2020年10月,蚂蚁集团首次IPO之时,发行价定在68.6元/股,A股发行总市值达到2.1万亿。按照近两年的情况,市场还能给蚂蚁如此之高的估值吗? 业务是蚂蚁集团高估值的基础。 根据招股书,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近40%的收入来自“微贷科技平台”,16%的收入来自“理财科技平台”。也就是消费金融、余额宝等相关业务。 这部分业务正是蚂蚁集团整改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业务,其规模大幅缩水几乎是必然。 以消费金融业务为例,按照相关机构预测,前几天,蚂蚁消金资本金自 80 亿元增至185亿元,最多可承接的自营余额将增至约2400亿元。而若全部用于联合贷款,则最多可以承接的“信用贷”和“信用购”余额约8000亿元。 这离2020年8月花呗借呗1.7万亿的贷款余额还有不小的差距。蚂蚁旗下余额宝的规模这两年也经历了多次大幅压缩。 市场可能很难给一只“缩水的蚂蚁”更高的估值。 对于蚂蚁而言,未来要提升公司估值,必然要提升非借贷收入的比例。但从2017年到2020年,蚂蚁借贷收入的比重实际一直在提升,提升非借贷收入谈何容易。 此外,当初市场给蚂蚁的估值,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蚂蚁金融科技领头羊的身份。但现在,蚂蚁到底是领头羊还是出头鸟都无法确定,估值的不确定性自然更高。 若蚂蚁估值大幅降低,对于入局较晚,抱有极高期望的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残酷的。 对于持有蚂蚁股权,想借此实现财富自由的员工而言,落差也将是巨大的。 |